当前位置: 首页 / 加入协会 / 会员单位要闻

澳洲嘉富诚:中澳企业并购大有可为!

2018.09.28 14:05

    前言: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往来日趋紧密,中澳企业更是“互动”频繁,并购新闻层出不穷,面对如此火热的投资话题,澳洲嘉富诚总裁 George 给出了他的专业建议。

    人物介绍:George Su,生于中国,先后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区与国家工作,从事投资银行、跨境并购行业多年。在2009年到2013年间任中信证券澳大利亚负责人,现任澳洲嘉富诚总裁。


    嘉富诚:很高兴 George 能接受本次采访。下面是第一个问题,您觉得澳中之间投资银行的机遇和挑战分别都有哪些?


    George Su:这几年,中国投资人对澳大利亚的投资越来越积极,但在一些交易的细节,比如:并购、审批等业务的操作上,中国的上市公司对澳大利亚资本市场的一些特点并不熟悉,澳大利亚企业一直都很希望和中国的资本接触,好让它们的产品能进入中国,这也正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机遇所在。

    挑战主要是集中于中国政府在“走出去”政策上的调整,企业在监管层面、资金出境等方面的难度增加了。以前的交易主体是国企为主,现在则是民营企业为主,此间的挑战是我们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去主动调整自己,以便为国内的投资人提供必要的、舒适的服务。

    嘉富诚作为拥有15年历史的资产管理公司,对中国国内的企业与投资环境很熟悉,可以很好地帮助澳洲企业与中国企业进行业务对接和建立信任。


    嘉富诚:您加入嘉富诚有段时间了,您觉得在投行方面嘉富诚有哪些优势?可以达到怎样的预期呢?


    George Su:嘉富诚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它在中国的根基——嘉富诚集团。嘉富诚集团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已经有了自己的分子公司网络,这样的优势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有这样的一个网络后,嘉富诚对投资者的需求也就有了一个准确把握,让中澳投资机遇的对接有更多备选项。



    其次是嘉富诚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让集团资源可以更高效、更直接的被分子公司所用,资源的集中让项目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


    嘉富诚:目前澳洲嘉富诚在跨境并购业务当中,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策略呢?


    George Su:从投行业务讲,像嘉富诚这样的机构,它的优势并不在超大型的交易当中,因为与国际顶尖券商、投行、顾问公司进行竞争,嘉富诚不占绝对优势。当然,如果有好的机会,嘉富诚当然还会去争取,但这不是嘉富诚的主要目标。



    嘉富诚的优势是知道如何对澳大利亚当地企业进行服务,比如:想去中国找投资者的企业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可以把它定义为卖方市场。

    一些中国企业到澳大利亚之后,它在当地做交易,它必然更相信当地的公司,这也就是澳洲嘉富诚的价值点: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甚至说在这一点上,嘉富诚不亚于麦格里银行、UBS,因为我们对中国情况的了解要优于他们。可以说,嘉富诚作为买方顾问,同样不存在任何问题。

    买方与卖方之间,卖方通常是一对多的关系,买方基本是多对一的关系,所以对时机的把控、对价值的预期、对各自市场的了解都需要时间的积淀,这种“积淀”恰好是澳洲嘉富诚、嘉富诚集团具备的。



    嘉富诚:那您觉得哪些产业在中澳跨境并购方面比较火热?


    George Su:澳洲本身有自己经济上的优势,一是它的矿业,另一个是农业,但基本上都是初级原料,它们的增值、附加值比较低。中国投资者鉴于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开始对初级原料市场倍加重视,因为这些初级原料市场就代表着机遇。


    制造业方面,因为澳大利亚几乎没有制造业,所以中国制造无论从成本,还是在销售市场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澳洲嘉富诚最近做的“S66 Starcombo”项目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澳大利亚的监管制度,澳大利亚制造商的诚信足以令中国国内劣质、无良的商家感到“恐惧”。

    现阶段有很多药企都被中国企业收购,因为它们有澳大利亚的特色,中国消费者也愿意认可和接受。从投行这个角度讲,更多的是要做好分析与判断,现在澳洲嘉富诚接触的投资者中,大多数人对大健康领域很感兴趣,比如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等。



    嘉富诚:好的,问过了几个专业度很高的问题后呢,下个问题会比较轻松,您在做投资银行、跨境并购的这些年中,有趣的事情都有哪些?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George Su:如果你对并购业务有兴趣,其实你就会感觉到很刺激。我就说说我的第一单交易吧,当时我是澳洲一家上市公司的顾问,这个公司曾是西方最大、矿品位最高的一个钨矿企业。与此同时,钨是中国能够主导世界金属价格的少数金属之一,属于战略物资范畴。当时中国卖的非常便宜,把钨当石头卖,所以西方企业基本上没有了市场,也停止了销售。一直到中国对整个市场有了控制,恶性竞争开始逐步减少之后,价格上扬,西方国家才恢复生产。但这个时候,西方此行业的人才几近流失,老的工程技术人员退休,新的工程技术人员难以补充。相反的是,在这20多年中,中国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不仅控制住了成本,还拥有了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以澳洲公司就希望我能找中国的企业进行合作,最后是与一家中国的国有企业签约合作,但由于中国国内与澳大利亚公司的工作风格和流程有差异,在资金方面还有过一些误会,好在经过我在中间的权衡与沟通,问题得到了解决,最终促成了交易,中西方在沟通方式、工作方式的差异在我看来是以往工作中比较有趣的事。


    嘉富诚:好的,很精彩的故事。聊到现在,肯定有很多客户已经对跨境并购和投资银行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George Su: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中国每年都有上千亿的美元的对外投资,但真正成功的并购案例不占多数。其中有很多是经验不足导致的,或者是从一开始的逻辑就存在问题。比如铁矿,投资铁矿不是搞矿山,不是传统的中国铁矿行业思维,比较好的方式是以债权让这些项目运转起来,你占一个小的股份10%或者20%,然后换取,因为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拿货。


    嘉富诚:您的意思是,其实投资者没必要持有那么大的一个资产,拥有开发的权利即可。


    George Su:

    对。因为你的目的是要货,是增加供应量,从而影响供求关系,你可以让价格下行。然后因为你拥有矿山的债权,矿山本身就有还本付息的压力,所以它必须卖。由此,因为你的押品就是它的这些资产,所以你可以通过债权控制资产。

    中国早期对外投资除了经验不足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不懂得顾问的重要性。你可能会说我就是行业的专家,不需要再聘请顾问。但有一点你忘了,你并不是天天做交易,尤其是并购交易,请这方面经验比你多的人来帮你是必要的。再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环境,它的行规、交易制度都不同。所以,像嘉富诚这样的跨国资产管理机构是拥有足够的交易经验去帮助中国企业的。


    嘉富诚:好的,我们本次的采访也接近尾声了,在采访的最后,您还有是给大家的一些祝语或者是补充吗?


    George Su: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澳洲人常说的话吧:“you’ve got to be in it to win it.”犹豫、观望永远不会获得成功,机会属于勇敢、有准备的人。

嘉富诚始终愿意帮助有眼界、有勇气的中国企业家实现他们的梦想。



    嘉富诚:本次访谈圆满结束。